【腹腔镜篇】胃远端癌三角吻合术
发布时间:2022-04-29
导读
胃癌(gastric carcinoma)是起源于胃黏膜上皮的恶性肿瘤,在我国各种恶性肿瘤中发病率居首位,胃癌发病有明显的地域性差别,在我国的西北与东部沿海地区胃癌发病率比南方地区明显为高。好发年龄在50岁以上,男女发病率之比为2:1。由于饮食结构的改变、工作压力增大以及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等原因,使得胃癌呈现年轻化倾向。胃癌可发生于胃的任何部位,其中半数以上发生于胃窦部,胃大弯、胃小弯及前后壁均可受累。
不过,胃癌多发于胃远端部。A(胃窦)、M(胃体)区的癌肿占胃癌总数的80%以上。胃远端部癌的手术治疗原则及方式与C区(胃底贲门部)癌肿有着很大的不同。
地域环境及饮食生活因素
胃癌发病有明显的地域性差别,在我国的西北与东部沿海地区胃癌发病率比南方地区明显为高。长期食用熏烤、盐腌食品的人群中胃远端癌发病率高,与食品中亚硝酸盐、真菌毒素、多环芳烃化合物等致癌物或前致癌物含量高有关;吸烟者的胃癌发病危险较不吸烟者高50%。
幽门螺杆菌(Hp)感染
我国胃癌高发区成人Hp感染率在60%以上。幽门螺杆菌能促使硝酸盐转化成亚硝酸盐及亚硝胺而致癌;Hp感染引起胃黏膜慢性炎症加上环境致病因素加速黏膜上皮细胞的过度增殖,导致畸变致癌;幽门螺杆菌的毒性产物CagA、VacA可能具有促癌作用,胃癌患者中抗CagA抗体检出率较一般人群明显为高。
癌前病变
胃疾病包括胃息肉、慢性萎缩性胃炎及胃部分切除后的残胃,这些病变都可能伴有不同程度的慢性炎症过程、胃黏膜肠上皮化生或非典型增生,有可能转变为癌。癌前病变系指容易发生癌变的胃黏膜病理组织学改变,是从良性上皮组织转变成癌过程中的交界性病理变化。胃黏膜上皮的异型增生属于癌前病变,根据细胞的异型程度,可分为轻、中、重三度,重度异型增生与分化较好的早期胃癌有时很难区分。
遗传和基因
遗传与分子生物学研究表明,胃癌患者有血缘关系的亲属其胃癌发病率较对照组高4倍。胃癌的癌变是一个多因素、多步骤、多阶段发展过程,涉及癌基因、抑癌基因、凋亡相关基因与转移相关基因等的改变,而基因改变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
2002年日本Kanaya提出全腹腔镜下胃远端癌的三角吻合术(Billroth I式)。
什么叫三角吻合?
为完全在腹腔镜下应用直线切割闭合器完成的残胃和十二指肠后壁的功能性端端吻合(Billroth I式吻合)。
全腹腔镜下三角吻合重建特点:
更小切口、更少疼痛、更快功能恢复
更佳手术视野、更少病灶接触
肥胖患者优势更明显
术后并发症、肿瘤根治效果与其他方法无差异
2013年中国Huang提出
全腹腔镜下胃远端癌改良三角吻合术(Billroth I式吻合)。
全腹腔镜下改良三角吻合重建特点:
更安全 消除十二指肠残端盲角 ,减少吻合口薄弱点
更简便 简化操作步骤,更易掌握缩短吻合时间
患者体位:平卧分腿位,头高脚底10-20°
完成淋巴结清扫及胃和十二指肠的游离后,在预定位置分别离断十二指肠和胃
用超声刀分别在残胃大弯侧及十二指肠后壁各开一个小孔
张开直线切割闭合器分别伸入小孔行十二指肠残胃吻合,形成V字形吻合线
改良三角吻合术不需额外缝合,主助合作,直接对合共同开口,简化手术步骤
关闭共同开口时切除十二指肠残端盲角
减少交角,预防术后吻合口相关并发症
吻合后外观呈倒“T“型
Kanaya三角吻合
1.十二指肠顺时针旋转后切断
2.切除远端胃大部
3.残胃打孔
4.十二指肠打孔
5.钉砧咬合面进入残胃后向十二指肠牵引
6.吻合残胃及十二指肠后壁
7.通过共同开口检查吻合情况
8.关闭共同开口
9.完成后状态
改良三角吻合
2013年黄昌明教授对其进行了改良,去除了十二指肠残端(改良了步骤8、9),图示如下:
8改良:关闭共同开口的同时去除十二指肠残端
9改良:完成后状态
Delta SPLT
基于SPLT(图解SPLT)的经验,蒿汉坤副教授团队首创了Delta SPLT!既降低了操作难度,还减少一枚钉仓的使用(节省了费用)。
1.首先不离断十二指肠,而是结扎牵引
2.于十二指肠上后壁打孔
3.切断远端胃大部
4.残胃打孔
5.钉砧咬合面将残胃向十二指肠牵引,同时十二指肠可通过牵引线向胃牵引
6.牵引状态下完成胃后壁及十二指肠上后壁吻合
7.通过共同开口进一步检查吻合情况
8.关闭共同开口的同时切除十二指肠
9.完成后状态
这么多年来其实还有许多其他对于三角吻合的改良(如Overlap等),各有各的着重点(有改变才有发展进步)。以上列举的只是最有代表性的而已!
声明:图文来自 CCMTV消化频道,重在医学知识普及,不求任何经济效益,如有侵权,及时联系我们。
上一篇:【腹腔镜篇】肝胆胰手术
下一篇:【腹腔镜篇】淋巴结清扫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