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鼻喉镜篇】鼻窦手术的操作过程详解
发布时间:2022-04-21
外科手术作为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的一种手段已经有120年的历史。
1901年,hirshman对膀胱镜进行了改良,首次经齿槽对鼻腔和鼻窦行内镜检查。
1925年,美国鼻科学者maltz成功地应用改善了光学性能的内镜,经下鼻道和犬齿窝对上颌窦进行了观察,并创立鼻窦检查一词。
1971年,经鼻内镜鼻窦手术发源于奥地利。
1985年,功能性内镜手术的概念出现。
1989年,国内赵绰然主任首先开展了经鼻内镜鼻腔手术,如钩突切除术。
1990年,由韩德民,许庚教授把功能性鼻内镜鼻窦外科理论和这项新技术带回国内。
回顾我国鼻内镜手术发展的历史,大致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88—1994年,属于探索阶段,也属于奠基阶段。
第二阶段:1995~2000年,快速发展阶段。
第三阶段:从2001年开始,为持续发展阶段。
鼻窦
鼻窦:
①上颌窦
②筛窦
③额窦
④蝶窦
手术基本原理
奥地利学者Messerklinger,第一个系统地阐述内镜鼻窦外科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研究表明:
1、慢性鼻窦炎的发生与窦口鼻道复合体的病变有关。
2、清除病变、开放窦口恢复鼻腔、鼻窦通气引流功能。
病变的粘膜可逐渐恢复正常,遭到破坏粘液纤毛清除功能和腺体功能可得到恢复,从而实现治愈慢性鼻窦炎的目的。
这奠定了的鼻内镜鼻窦手术理论基础。
手术设备器械
1、耳鼻喉科内窥镜摄像系统 包括监视器、摄像机、冷光源、工作站等。
2、硬性鼻内镜 常用的主要有0°、30°和70°此外还有110°和120°内镜,使用频率较少。
3、手术器械 包括0°、45°和90°筛窦钳,各种角度的咬切钳和咬骨钳。
技术应用
鼻内镜下鼻腔手术
2.鼻中隔偏曲矫正
3.后鼻孔闭锁修复
4.筛前神经切断、翼管神经切断
5.腺样体切除及鼻咽部病变切除
6.鼻腔良恶性肿瘤、占位切除
鼻内镜下鼻窦手术
2.鼻窦良恶性肿瘤、占位清除术
手术方法
基本方法包括两种:
1、从前向后法
①切除钩突
②开放/切除前组筛窦
③开放上颌 窦自然口
④开放/切除 后组筛窦
⑤开放蝶窦
⑥开放额窦
⑦术腔填塞
2、从后向前法
适用指征:
有前期手术史
鼻腔鼻窦解剖标识不清
单纯开放蝶窦
手术期处置
术前
足量使用抗生素及激素,特别是炎症较重者。可以减少术中出血,减少并发症,缩短手术时间。
局部应用高效的类固醇激素,粘液稀化剂也是常用的辅助药物。
术中
清除鼻腔和鼻窦病变;
正确的粘膜取舍与结构重建。
术后
足量使用抗生素及激素,局部应用高效的类固醇激素,粘液稀化剂;
个性化随访,行鼻内镜术后复查。随访时间最少为6月,长期随访应在12月以上。
声明:本文部分内容转自耳鼻喉时空,本文重在医学知识普及,不求任何经济效益,如有侵权,及时联系我们。